4月18日,商务部正式印发《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其中提出“推进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产能预售、订单交易等交易模式创新”。这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和产业电商平台推进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围绕业界关心的热点问题,5月27日,《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与期报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将召开“产能预售及订单交易合规创新研讨会”,从理论到实践深度剖析这两种业务模式的合规性和风险点,为参会人士答疑解惑。
本次研讨会将邀请行业专家通过前沿的理论指导、真实的案例解析、宝贵的经验分享,为与会嘉宾带来一场生动的实操课,共同探讨创新交易模式、提升服务能力的新方法、新路径。
国内大宗商品领域可信仓单、产能预售、仓单订单流转、动产融资等创新业务模式的主要提出者和设计者——刘宇,受邀为本次会议的演讲嘉宾。他在担任中信集团旗下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常务副总裁期间,带领团队研发设计出了大宗商品综合服务平台,其中大宗商品可信仓单业务成为中信集团四大互联网+创新项目之一。成功孵化出中信梧桐港,目前中信梧桐港已成为国内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创新标杆企业。本次研讨会,他将围绕运营模式进行深度解析。
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期现事业部市场总监冯益朋,曾任中泰期货机构业务总监、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总经理、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总经理,主持设计了现货掉期交易、基于交易平台的电子仓单管理等,他将在研讨会上详细解析产能预售、订单交易。
研讨会上,期报传媒大宗商学院院长,曾任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总裁、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总经理、武汉华中石化交易中心执行董事的师秋明,将围绕政策要求与模式合规带来全方位的解读。山东交易市场清算所有限公司(下称鲁清所)常务副总裁余东新也将分享清算功能在推动交易模式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为大宗商品平台加快交易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环境配资门户网站平台
产能预售与订单交易模式通过“以销定产”优化资源配置,已成为大宗商品领域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从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的“产能预售+稳价订单”模式,到天津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推出的“LNG订单通”,近年来不少地方交易场所都在积极探索产能预售和订单交易模式。
《工作方案》提出,“推进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产能预售、订单交易等交易模式创新”。
“在政策引领下,期待更多地方政府在审批、财政、制度创新等方面可以给予交易平台更多的资源倾斜,为这两种交易模式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期报传媒大宗商学院院长师秋明表示。
“促进交易模式创新应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开始。”师秋明进一步称,破解政策堵点需把握“规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短期应聚焦钢铁、有色、能源等重点领域进行试点,中长期则需构建“制度—市场—技术”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最终实现大宗商品交易模式的创新。
产能预售、订单交易的核心在于通过锁定未来产能和销售,帮助买卖双方优化资源配置并降低市场风险。当前,产能预售、订单交易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尚未具备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容易引发合规性争议。“产能预售属于非标准化的中远期交易,以实物交割为主要目标,与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有差异。平台在探索具体交易模式时需要注意在监管框架内进行创新,特别是要避免触及‘集中交易、标准化合约’的红线。”师秋明说。
“产能预售与订单交易的蓬勃发展,既是市场需求的自然选择,更是我国构建现代大宗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突破。”师秋明表示。
海南国际清算所护航实体经济稳健前行
5月14日,由海南国际清算所、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主办,上海佰掮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广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新湖瑞丰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上海东证期货有限公司协办的“新形势下大宗商品风险管理与市场创新融合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作为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织者,海南国际清算所大宗商品掉期清算业务快速增长,截至目前,会员数量超过230家,累计清算规模近200万吨,清算合约价值近40亿元,同比增长速度均超200%。
海南国际清算所董事长冯博表示,场外衍生品是连接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桥梁,发展潜力巨大。未来,清算所、经纪人等衍生品服务机构数量将持续增加,并依据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优胜劣汰,而清算所在风险防控方面必将发挥更大作用。场外衍生品是朝阳市场,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充满希望与挑战。
据介绍配资门户网站平台,海南国际清算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的“国际衍生品研究智库”将于近期正式落地,双方将聚焦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前沿探索与政策研究,重点开展风险管理工具创新、跨境交易机制设计等课题攻关,致力于为健全多层次衍生品市场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助力区域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为国家“双循环”战略下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制度创新样本。
富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